以十九大精神为引领,开创思想政治教育新境界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8-12-14浏览次数:

以十九大精神为引领,开创思想政治教育新境界

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所作的报告诠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明确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并对推进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进行了战略部署。强国需要教育奠基,教育助力强国建设。十九大报告肯定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备受鼓舞的同时,也深切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在这个全民奋进的新时代里,不仅要用十九大精神武装自己的头脑,而且要落到实处,做好贯彻融入,努力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境界。

一、不忘初心,增强开辟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境界的使命感

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决定未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院校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责无旁贷。早在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就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十九大报告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立足新时代,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从三个“事关”的明确表述中,能深切感受到党和国家以及人民对思政课教师的殷切期望和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思政课教师要“不忘教育强国之初心、牢记民族复兴之使命,不忘立德树人之初心、牢记人才培养之使命”,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立德树人,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三位一体”教学育人体系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针对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新任务和新挑战,思政课教师应加强课堂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协调效应,推动“三个课堂”融合,探索“课堂+实践+网络”的“三位一体”教育体系,打造生动活泼的思政教育第一课堂、扎实有效的第二课堂和独具特色的第三课堂。

打造生动活动的第一课堂。习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坚定“四个自信”对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思政课教师要以树立学生的“四个自信”为基本目标,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自信”为切入点,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问题”为导向,将教学内容的理论性与知识性、学术性与艺术性、历史性与时代性融为一体,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主体作用,灵活转换教学模式和方法,适当运用网络资源,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教学话语体系,优化课程叙事、注重情感共鸣,将马克思主义内涵用符合学生特点的语言予以表述,并将之应用到解决学生关心的生活、就业、经济等实际问题上,和谐活跃的氛围中深刻剖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让学生感悟马克思主义的魅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引导学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开展扎实有效的第二课堂。“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在实践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关注全体学生的进步,树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以学校育人体系为基础,强调双主体互动、理论实践互补,整合课堂、社会、家庭等多方面资源,优化实践教学机制,借助网络技术,创新活动载体,结合中医药文化,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并提升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获得感。比如,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类传媒,通过报栏、网络、自办刊物等媒介,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多样性的实践教学方式,包括社会实践调查、阅读分享、志愿服务等,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奉献意识;通过师生互动社区为大学生提供咨询服务,让大学生感受到思政教育团队的温暖和可信赖,有利于深化的内心体验,增强对思政教育内容的情感认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拓展独具特色的第三课堂。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优先发展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教育的作用日益明显,正在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三课堂”。因此,思政课教师要与时俱进,紧跟潮流,坚定“和学生在一起”的工作理念,将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针对性地碎片化,让思想政治教育化为学生的生活点滴,引导大学生“每天进步一点点”,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中医药院校,思政课教师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平台,提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医药文化有机融合内容的电子资料,让学生在获取专业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获取对马克思主义的感性认识;还可以通过博客、师生微信群、QQ群等各类新媒体,和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动态,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或干预,弘扬正能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激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在动力。

三、提高教师素养,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供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预期效果,教师是关键。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十九大报告还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但“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还需要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如政治素养、业务能力、师德水平等。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提升个人综合素养永远在路上。首先思政课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用信仰的力量引领学生成长。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自觉进行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真正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为从容自如地解读马克思主义内涵、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其次,思政课教师要在教学和生活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展现一名高校教师的人格魅力,以爱党爱国、明辨是非、爱岗敬业、诚信友善、富有责任等优良品格感染学生,为学生的成长树立榜样;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从而内在地要求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汲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特别是网络操作能力,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党的十九大吹响了前进的号角。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以十九大精神为引领,勇于担责,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努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使教育教学更有温度、思想引领更有力度、立德树人更有成效,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贡献。